公筷公勺,早就提倡,大家并未重視而已。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,大家才意識到,公筷公勺理應被拿起,不應該成擺設。
由于特殊的飲食文化,中國人歷來喜歡多人圍桌而餐,大事小事都喜歡拿到“桌面”上說一說。推杯換盞,觥籌交錯,氣氛熱烈。有時,主客之間表示友好,還相互夾菜,以增加彼此間感情。殊不知,這樣的飲食習慣,已為病菌傳播找到途徑。
使用公筷公勺不是相互嫌棄,而是為了各自健康。不少餐飲企業在用餐之時準備了公筷公勺,但常常成了擺設;一些市民在使用時,常常不小心把公筷當成個人餐具……這都說明,在培養使用公筷公勺的習慣上,我們的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不少市民坦言,由于由來已久的習慣,在使用公筷公勺時常常覺得不好意思,擔心別人覺得自己是“瞎講究”、不合群,大家一起吃飯不就是圖個氣氛嘛,非要這么“特立獨行”干啥,使用公筷公勺仿佛是在故意拉遠彼此距離。
毫無疑問,這是一種的錯誤的觀念。如果這樣的觀念不扭轉,推廣公勺公筷就會難上加難。如果一味的只考慮面子、人情等因素,公筷公勺很難使用起來。
換個角度思考,使用公筷公勺何嘗不是一種關愛,要明白私筷夾菜有害他人健康,自覺避免別人食用自己的“口水菜”,每個人都應當培育與社會進步相匹配的生活理念和行為方式,而不是墨守成規。
餐桌衛生是公共衛生的重要一環,餐桌文明也體現著社會文明,它關系著人們的健康安全,也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。
當然,使用公筷公勺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,也不會因為一份倡議或者一份文件而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,而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。只要人們摒棄不符合時代潮流的觀念,主動拿起公筷公勺,一定會成為我們的生活習慣,為我們的健康多一份保障。
|